在通山縣通羊鎮李渡村六組,志廣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豬舍內,一頭頭憨態可掬的半大豬仔在豬舍內撒歡進食。
“養豬要做好通風,控制温度,勤調欄。喂料不能一次喂太多,要分多次進行投餵,每次控制在豬剛好吃完的量,這樣豬才長得健康,肉質就會好……”這批豬豬仔共1200餘頭,是12月才進回來的,現在每頭體重達到40斤左右,到4個月就能出欄。眼見生豬長得健康壯實,正在給生豬餵食的張遺志心裏樂滋滋的。
別看張遺志儼然一位畜牧專家,將養豬訣竅講得頭頭是道,實際上,他邁入這行的時間並不久。此前,他也是一位門外漢,卻通過自己的勤奮鑽研,成為了當地有名的“豬專家”。
張遺志生於1979年。1999年,他懷揣從軍之夢踏進軍營,一堅持就是16個年頭。服役期間,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、優秀學員,榮立三等功一次,並榮獲“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”三等獎。
“當兵16年返鄉,為了響應國家自主創業的倡議,我決定做規模化生豬養殖,為家鄉的生豬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貢獻微薄力量。”張遺志説,在農村不少家庭都有養豬的習慣,但大多數以散養為主,構不成規模飼養。大部分村民籌建的養豬場,也因生產力水平較低,科技含量不高等原因,致使豬的繁殖率、日增重、料肉比等指標偏低,直接影響經濟效益,造成一定的投資風險。
經過一番考察,自知專業知識不足的張遺志,將合作目標瞄準了温氏畜牧公司。他自籌資金100餘萬元,在該公司技術人員指導下興建現代化豬舍,開展科學飼養。那段時間,豬舍成了張遺志的家,他拿着一個“小本本”,用心記下技術人員教授的技術要點,同時通過網絡閲讀各類生豬養殖技術相關文章,確保豬兒們能夠健康成長。
“第一年,合作社年收入為40餘萬元,賺得並不多。”張遺志分析,效益沒達到預期,除了市場因素的影響,最主要是對豬的生長習性沒有摸清摸透,存活率只有85%。
第二年,當豬仔來到合作社後,張遺志用生薑燒紅糖水,給小豬調理腸胃,更加細心的觀察豬的進食情況,勤測體温,一旦發現有發燒、拉稀等症狀,就及時處理。他把每一隻豬都像孩子般細心照顧,將存活率提升到了96%。
而今,志廣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年收入已達70餘萬元。致富後的張遺志不忘鄉鄰,他吸納安置5名貧困户到合作社就業,並將養豬技術和管理方法教給他們,使他們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,習得一技之長。
2018年,因張遺志敢拼敢幹的闖勁和樂於助人、無私奉獻的精神,他被選舉為李渡村支部副書記,上任後兼任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、村綜治主任、村退役軍人事務站專幹、村民兵連長等職務。
上任後,張遺志走村串户,與羣眾交心交談、傾聽民聲,足跡踏遍全村每一個角落。
“張遺志同志在平時的工作中任勞任怨,把部隊的作風帶回了家鄉。特別是疫情防控期間,在我們村守卡入户不間斷的搞了50多天。他始終衝鋒在前,把私家車用作公車,凡是接人送人等事,都是他在跑。”李渡村黨支部書記陳正龍説。
面對羣眾的認可,張遺志總是擺擺手,他説:“我曾是一名軍人,是人民的子弟兵。只要國家和人民有需要,我做點力所能及的小貢獻,又算得了什麼呢?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,一步一個腳印,讓合作社逐步發展進步,進而能夠帶動更多鄉親一起過上好日子!”(記者 陳婧 通訊員 潘健君)
編輯:hushaopeng
上一篇:
下一篇: 一位退休教師與600名志願者
香城都市報記者陳婧通訊員朱必康7月26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會見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全體代...
咸寧網訊(香城都市報記者杜培清通訊員向美琳楊琪略)27日,市科技局到劉家嶺村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,組織相關農技專家開展養...
這個冬天有點冷,但先天殘疾的張福勝卻在自己存欄40多頭豬的養殖場裏拌料、上料,忙得熱火朝天。2018年10月,姚增祥多方聯繫,...
這個冬天有點冷,但先天殘疾的張福勝卻在自己存欄40多頭豬的養殖場裏拌料、上料,忙得熱火朝天。2018年10月,姚增祥多方聯繫,...
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宋文虎通訊員申麗萍3日,記者來到通山縣南林橋鎮石門村大幕山黑山豬田家咀養殖基地,夏雄偉正在豬圈內,將...
香城都市報記者陳婧提起養豬,人們難免會想到養豬的環境。在風景秀麗的通城縣關刀鎮里港村,一位返鄉創業的退役軍人使家鄉的...
題:殘疾人老蔣“金豬”養殖記新華社記者王靖、安路蒙今年50歲的蔣鵬,被當地人稱為“老蔣”,是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...
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孟靜通訊員朱麗君黃海濤7月20日,遠安縣嫘祖鎮真金村6組,脱貧户嚴楚勤正在給自家的28頭母豬餵食。該村整合...
“感謝共產黨,感謝好政策,感謝所有巡察組的領導啊,這麼快幫我解決困難,為我送來温暖!當晚在巡察組的督辦下,村支部迅速...
他就是通城縣四莊鄉華家村五組村民、2019年全市新時代殘疾人自強楷模周智取。15歲那年,為了減輕家裏的經濟負擔,周智取自個...